千萬別讀非全日制研究生?這五類人最容易掉坑
總有人問我:"現在讀非全是不是白花錢?"先給大家吃顆定心丸:非全研究生文憑和全日制一樣能在學信網查到,考公務員、評職稱都管用。但說句掏心窩子的話,確實有五類人真不適合讀非全,特別是說一千,道一萬一種,踩坑率高達90%!
第一類:想靠文憑直接升職加薪的
小張去年剛拿到某高校MBA證書,結果發現公司根本不認這個文憑。現在很多單位更看重工作實績,除非你是要評職稱或者考編制,否則別指望單憑證書就能升職。特別是私企員工,建議先打聽清楚單位政策再決定。
第二類:存款不到20萬的上班族
給大家算筆賬:普通MBA學費12-25萬,EMBA更貴要30萬起,這還不算備考資料、交通住宿這些雜費。要是手頭沒點積蓄,讀兩年書能把人讀窮。建議先攢夠學費的1.5倍再考慮,別到時候書沒讀完先被貸款壓垮。
第三類:周末經常加班的996族
我學員小王報的MEM周末班,結果公司突然改成單休,現在每周末都跟打仗似的。非全課程缺勤超過1/3直接掛科,特別是MPAcc這種專業,課程難度大還要求全程跟課。建議先跟公司確認工作時間再報名。
第四類:基礎差又想混文憑的
去年某985院校清退了23名非全研究生,都是論文查重不過關的。現在各大高校查得嚴,MPA、MTA這些專業照樣要寫3萬字論文。英語四級都沒過的朋友,建議先補基礎再考慮申碩。
第五類:35歲以上的大齡考生
李姐38歲報的MAud,結果發現同學都是90后,上課跟不上節奏不說,畢業時41歲找工作反而成劣勢。除非你是單位委培或者自主創業,否則大齡讀研要慎重考慮年齡貶值問題。
要是你不在上述五類里,非全確實是個好選擇。現在給大家指條明路:想考公就選MPA,要進國企讀MEM,金融行業首選MPAcc,教育系統考慮Ed.M。記住選有提前面試的學校,像華中科大、武大這些985都有招生,上岸幾率更大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真的下降了嗎?
一、政策風向標:國家到底支不支持?
2016年教育部一紙文件,把非全和全日制拉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。招生考試統一劃線,畢業拿雙證(學歷證+學位證),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。去年某省公務員考試更是直接寫明“非全與全日制同等對待”,國企事業單位也陸續跟進。說白了,國家層面一直在給非全撐腰,就怕有些單位揣著明白裝糊涂。
二、企業為啥戴有色眼鏡?
說句實在話,企業用人最看重的是“省事”。招聘季HR每天看幾百份簡歷,遇到非全畢業的,心里難免犯嘀咕:這人是邊工作邊讀書真有兩把刷子,還是隨便混個文憑?特別是中小私企,寧可要“全日制本科”也不敢冒險招“非全碩士”。不過這事兒得兩說,像華為、騰訊這些大廠,早幾年就開始專門為非全學生開綠燈,人家看中的恰恰是實踐經驗+理論提升的組合拳。
三、“懂行的人”怎么說?
我有個朋友在電力系統工作,考了個非全電氣工程碩士。單位直接給漲了職級,每月多拿兩千塊技術津貼。但另一個在私企做行政的姑娘就沒這么幸運,老板聽說她讀非全,第一反應是:“那你以后周末還能加班嗎?”所以說,非全的含金量得看具體場景——體制內、技術崗吃香,傳統行業、基礎崗位可能暫時還得受點委屈。
四、學費貴≠沒回報
現在非全學費確實漲得兇,管理類碩士動不動十幾萬,工科也要五六萬起步。但算筆經濟賬:全日制讀三年沒收入,非全邊賺工資邊讀書,里外里能差出二三十萬。要是讀的專業對口,比如教師讀教育碩士、工程師讀工程碩士,升職加薪的速度可能比學費漲得還快。
五、未來會怎樣?
仔細觀察會發現兩個趨勢:一是考研大軍里非全比例年年漲,去年已經占到總報名數的15%;二是各地人才引進政策開始把非全和留學生歸為一類,住房補貼、落戶加分一樣不少。現在很多高校搞“非全專屬招聘會”,企業定向培養班也越來越常見。這說明市場正在慢慢消化政策,只是需要點時間。
說到底,非全研究生的價值從來不是單由文憑決定的。同樣的學歷,有人靠它實現職業飛躍,有人只能壓箱底。關鍵還得看個人怎么把學習成果轉化成工作能力,用人單位怎么理解“終身學習”的真正含義。時代在往前走,唯學歷論早晚要過時,能解決問題的真本事才是硬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