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日制研究生別上當門道:三類人不適合報讀,諸葛俊老師手把手教你選MBA/EMBA/MEM
不少朋友問我:"諸葛老師,我想讀個在職研究生提升學歷,但網上信息太亂了!"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那些事兒。
先說費用問題,現在市面上的非全項目從6萬到60萬都有。像MPAcc這種專業一般在8-15萬,EMBA普遍要30萬起步。有個學員去年報了某985的MEM,18.8萬的學費分三期交,結果第三學期發現課程質量嚴重縮水。所以一定要選分期繳費的學校,最好能簽“抱過”協議。
三類人真不適合讀非全:
1. 工作不滿3年的職場新人(晉升資歷不夠)
2. 想靠學歷直接轉行的(企業更看重工作經驗)
3. 家庭年收入低于20萬的(后期論文輔導還要花3-5萬)
今年有個新變化要注意:教育部剛出的23號文件規定,2024年起所有雙證項目必須參加12月統考。但個別院校的MPA和MTA項目還能申請免聯考,主要看工作年限和職務級別。上周剛幫一個國企中層走了某211的MPA提前批,全程只參加了院校自主命題考試。
選校記住這個口訣:"本地工作選省內,管理崗位挑專業,晉升需求看頭銜"。比如銀行系統的選金融類MBA,工程行業的首選MEM。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:二三線城市的MPAcc錄取線比一線城市低20分左右,但證書含金量是一樣的。
論文答辯沒想象中可怕,關鍵要找對導師。去年帶的學員里,提前確定導師的通過率比隨機分配的高40%。有個小竅門:開學第一學期就要去蹭意向導師的課,混個臉熟太重要了。
說到這,不得不提火爆的同等學力申碩。適合35歲以上、急需碩士學位的管理人員。有個42歲的學員去年報了社科院的企業管理專業,全程網課+周末輔導,今年6月剛拿到學位證。但這種單證項目要配合個人資質使用,比如評職稱或崗位競聘。
說一千,道一萬給準備報名的朋友三點建議:
1. 先明確需求:是要人脈?學歷?還是知識?
2. 做好財務規劃:除了學費,還有差旅、輔導等隱形開支
3. 預留學習時間:每周至少要保證10小時學習時間
諸葛俊談非全日制研究生學費“絆子”
刷到不少朋友在討論非全日制研究生值不值得讀,尤其是學費問題。業內教育觀察者諸葛俊專門提到,不少人在報名時容易掉進“學費圈套”,說一千,道一萬多花冤枉錢不說,還可能影響學習體驗。今天咱們就嘮嘮這些“坑”到底藏哪兒,怎么繞開。
一、“低價”宣傳別輕信 羊毛出在羊身上
有些學校招生簡章上寫著“學費每年8000元”,乍一看挺劃算。可等你真去報名了,才發現還有“教材費”“實踐費”“網絡平臺使用費”一堆附加項目。比如某高校的MBA項目,標價3萬學費,實際七七八八加起來超過5萬。諸葛俊提醒:一定要打電話問清楚學費是否包含所有費用,最好讓招生老師白紙黑字寫明白。
二、中途收費防不勝防
聽說過“畢業論文指導費”嗎?有學員吐槽,臨畢業前學校突然通知交2000元論文審核費,不交不給答辯。還有些專業要求必須參加校外實訓,食宿交通全自費,一趟下來又得好幾千。諸葛俊的建議是:簽協議前重點看“其他費用”條款,模糊表述一定要追問到底。
三、退費難比借錢還頭疼
工作變動、家庭原因中途退學的人不少,但真能拿回學費的沒幾個。某理工類非全研究生班規定:開課一個月后退學,學費只退30%;超過三個月一分不退。更坑的是,部分機構把“注冊費”“報名費”單獨列出來,哪怕你一天課沒上,這幾千塊也別想要回來。
四、獎學金?補貼?別想太多
和全日制不同,非全研究生基本不享受國家獎學金、助學金。有些學校宣傳“優秀學員獎勵”,實際全班50人只有1個名額,還得發三篇核心期刊論文。住宿更是別指望,一線城市的學生每周跨省上課,光車費一年就能買臺手機。
五、時間成本也是錢
周末上課、晚上刷網課,看著時間靈活,實際隱形消耗巨大。有人算過賬:兩年非全讀下來,周末加班費損失至少4萬,要是碰上出差還得熬夜補課。更別說陪家人、社交的時間被擠壓,這些代價比學費更“燒錢”。
諸葛俊反復強調:報名前一定去貼吧、知乎搜真實評價,找在讀學生打聽細節。交錢時寧可多對比幾家,也別被“說一千,道一萬三個名額”的話術忽悠。畢竟咱打工人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,你說是不是?
(注:本文提及案例均為行業常見現象,不針對具體院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