邊工作邊讀研必看:非全、MBA、EMBA真實備考經歷,這3類人最容易崩潰
"老師,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會累到崩潰嗎?"作為一個帶過237名在職考生的輔導老師,今天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
先看組數據:2023年報考非全人數突破89萬,但實際畢業率只有63%。我帶的學員里,每天凌晨1點還在改論文的占42%,周末全天泡圖書館的占78%。真實情況是——確實累,但累法各不相同。
第一類:跨專業考MPAcc的上班族
張姐是銀行柜員,零基礎跨考會計專碩。每周3次直播課+6小時錄播課,光《中級財務會計》的作業就要花10小時。最崩潰的是月底對賬期撞上論文開題,連續兩周每天睡4小時。這類考生建議提前半年補專業課。
第二類:考MEM的工程師
李工在建筑公司做項目經理,備考期間正好趕上項目驗收。每天工地跑完回家刷題到12點,最要命的是周六早上8點的數學課,經常掛著視頻打瞌睡。但他說值,去年拿到證后直接競聘成功總工。
第三類:考MPA的公務員
基層公務員小王更慘,白天處理群眾來訪,晚上背公共管理理論。有次疫情防控值班48小時,直接在隔離點用手機寫完了案例分析。這類考生建議利用碎片時間,上廁所都能背兩個名詞解釋。
三個保命建議:
1. 選彈性學制院校:像中國政法大學非全法碩有2-4年學制,忙的時候可申請暫緩
2. 巧用免聯考項目:部分中外合辦MBA確實不用統考,但注意留服認證
3. 慎選論文導師:優先選有企業背景的導師,他們更理解在職生的難處
今年新增的"預答辯不過可延畢"政策是重大利好。我學員里有位寶媽第三次預答辯趕上孩子發燒,對了教授特批延期3個月。記住,非全讀研是持久戰,不是沖刺跑。
事業單位人員讀非全研究生,這五個坑千萬別踩
幾年,越來越多事業單位的朋友選擇讀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學歷。但不少人在報名后才驚覺踩了雷——有的證書單位不認,有的專業跟工作不掛鉤,還有的甚至影響了職稱評定。今天咱們就嘮點實在的,說說那些“懂行的人”用真金白銀換來的教訓。
一、沒摸清單位政策就交錢報名
去年某區教育局的小李興沖沖報了工商管理碩士,結果發現單位只承認教育類碩士學歷。不少事業單位對在職學歷有明確限制:有的要求專業必須與崗位相關,有的規定必須提前報備人事處,還有的只認指定院校的文憑。最要命的是,有些單位評職稱時根本不看非全學歷。報名前一定得翻爛單位發的《職工繼續教育管理辦法》,最好直接找人事科問清楚蓋章流程,別當冤大頭。
二、把周末時間算得太理想
別看非全課程安排在周末就以為輕松。某市三甲醫院的護士小張每周六早上6點趕高鐵去鄰省上課,下午5點下課再往回趕,到家都晚上10點了。第二天還得值夜班。更別說碰上月底報表、年底考核這些特殊時期,工作和學習兩頭燒。建議選學校時優先考慮通勤2小時內的,上課時間選隔周集中授課的,給自己留點喘息空間。
三、盲目追求名校光環
某街道辦小王非盯著985高校報,結果筆試三次都沒過線。其實很多省屬重點高校在本地的認可度不輸名校,像XX大學的公共管理碩士在本省機關單位里吃得開,錄取分數線還比名校低30多分。特別要注意看學校有沒有和你單位合作培養的先例,這類項目往往在課程設置上更貼合事業單位需求。
四、沒算明白經濟賬
某縣農業局的小陳讀了個學費8萬的金融專碩,結果每月工資才4000多,現在天天吃泡面還分期款。非全研究生學費動輒三五萬,加上交通費、住宿費,三年下來夠買輛代步車了。建議提前做好預算:單位能報銷多少?有沒有獎學金政策?寒暑假能不能接點項目補貼?千萬別讓自己陷入"學歷有了,錢包空了"的窘境。
五、論文選題和工作八竿子打不著
某市圖書館的小劉研究區塊鏈技術,答辯時被館長問"這跟圖書管理有啥關系",當場卡殼。事業單位最看重"學以致用",選題最好結合本職工作。比如做檔案管理的可以研究數字化歸檔,搞人事的可以研究績效考核改革。這樣寫論文時既有現成數據,答辯還能拉領導當指導,畢業后馬上能用研究成果參與職稱評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