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金融研究生“躲坑”秘訣:這5類人慎選,附學費&985院校推薦
在后臺收到很多關于非全日制金融研究生的咨詢,發現大家最關心的就三件事:哪些人讀不了?哪些學校好考?學費到底要多少?作為一個幫300+學員做過考研規劃的“上岸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
先說個扎心的事實:去年光北京地區就有37%的非全金融考生中途棄考。我整理了一份“躲雷”清單,這5類人真的要三思:
1. 數學看到就頭疼的:金融核心課目必學高數、統計學,中央財經大學去年就有學員因掛科數學建模被迫延畢
2. 工作不滿3年的小白:中國人民大學面試明確要求提交項目經歷證明,應屆生通過率僅12%
3. 月薪低于1.5萬的職場人:清北復交的學費普遍在15-25萬區間,這還不算周末往返的交通食宿
4. 想轉行證券/投行的:頭部機構更認全日制學歷,某券商HR直言非全簡歷直接篩掉
5. 計劃考公考編的:部分省份仍將非全視為"非統招",去年江蘇就有考生因此被取消錄用
不過也別灰心,這幾所985院校堪稱性價比之王:
山東大學:學費9.8萬/2年,每月集中授課4天,去年錄取率高達43%
中國海洋大學:金融科技方向全新開設,首年招生免復試筆試
東北大學:與招商證券聯合培養,畢業直接簽三方協議
湖南大學:接受GCT成績替代聯考,可用往年成績申請
我強調一點2024級考生注意新變化:教育部最新文件要求,所有非全項目必須注明學習方式,大家在研招網報名時一定要核對"學習形式"欄。有個學員去年就吃了悶虧,報的明明是周末班,結果錄取后發現要每月脫產一周。
說到費用,這里有個省錢的妙招:很多院校對國企/事業單位員工有學費補貼。比如對外經貿大學就給央企學員減免20%學費,前提是要提供在職證明和單位推薦信。我有個學員在國家電網,對了實際只出了11萬就拿下金融碩士。
備考建議方面,給大家劃三個重點:
1. 英語要死磕閱讀理解,非全英語線通常比國家線低10分
2. 工作證明要提前準備,最好有金融相關崗位的工作描述
3. 面試時多準備實操案例,某985考官直言最煩只會背理論的考生
金融類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前景調查:三大高薪去向曝光
方向一:銀行與金融機構的“中堅力量”
金融類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對口的去向,自然是銀行、證券、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。尤其是國有大行和頭部券商,對這類人才的需求量一直穩定。
比如,某國有銀行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提到:“我們更看重候選人的實操經驗。非全日制研究生大多有3-5年行業經驗,上手就能用,薪資往往比應屆碩士生高10%-15%。”具體崗位集中在風險管理、信貸審核、投資顧問等需要“理論+實戰”結合的領域。一線城市這類崗位的起薪普遍在20-25萬/年,資深人士甚至可以突破50萬。
方向二:互聯網金融的“新貴賽道”
如果說傳統金融是“穩”,那互聯網金融就是“快”。近兩年,螞蟻、京東數科等大廠對金融背景的非全研究生需求明顯增加,尤其是產品經理、數據分析等崗位。
一位在杭州某互聯網大廠工作的非全畢業生透露:“我們組里做支付業務的產品經理,80%都是非全出身。公司看中的是我們既有金融知識,又懂互聯網玩法。”這類崗位薪資浮動較大,但普遍在25-35萬區間,部分帶期權激勵的崗位總包可能更高。
方向三:地方國企與城投公司的“隱藏選項”
這個方向可能很多人沒想到。隨著地方基建投資加碼和政府平臺公司轉型,不少三四線城市的城投公司、地方金控集團開始高薪挖人。
以某中部省會城市為例,當地城投公司去年招聘的融資總監崗位,明確要求“金融碩士+5年相關經驗”,開出的年薪是40萬起步,還附帶人才補貼和安家費。這類崗位競爭相對較小,但要求熟悉地方政策和人脈資源,特別適合打算回鄉發展的職場人。
幾個接地氣的建議
1. 別死磕“北上廣”:二三線城市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增速已超過一線,尤其是成渝、武漢等新一線城市,房價和薪資比更友好。
2. 考證比想象中重要:CPA、CFA這類證書在地方國企和金融機構依然是“硬通貨”,邊讀研邊考證效率更高。
3. 實習別挑“大牌子”:與其擠破頭去頭部機構打雜,不如在中小公司接觸核心業務,經驗反而更值錢。
從實際案例來看,金融類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選擇其實比普通碩士更靈活。畢竟帶著工作經驗讀書,反而能避開“紙上談兵”的坑。比如有學員在讀研期間通過導師引薦,直接跳槽到私募基金做行業研究,薪資翻了一番。
對了說句實在話:高薪崗位從來都不是“等來的”,關鍵得把學歷提升和工作經驗擰成一股繩。行業里混得好的那批人,往往是白天跑客戶、晚上寫論文,周末還得抽空盯大盤——這碗飯香是香,但端不端得穩,還得看手上的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