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研究生拿證必看:MBA/EMBA畢業真的發雙證嗎?
很多在職朋友問我:"老師,我看網上說非全日制研究生發雙證,但同事讀的同等學力申碩只有學位證,到底哪個是真的?"今天就給大家說透這個問題,特別是準備考MBA、EMBA、MEM這些熱門專業的,一定要看完!
話不多說:正規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樣,畢業都能拿到學位證+畢業證!但要注意這3種特殊情況:
1. 同等學力申碩≠非全:很多機構把兩者混為一談。同等學力申碩是先上課再考試,對了只有碩士學位證,沒有畢業證。像MPAcc、MAud這些專業,走統考的非全才有雙證。
2. 免聯考項目要警惕:有些宣傳"不用考試拿雙證"的中外合作項目,教育部今年剛發通知,境外學歷必須通過留服認證才算數。比如某院校的EMBA免聯考班,去年就有學員因認證問題影響升職。
3. 專業選擇有講究:不是所有專業都有非全雙證。目前明確開設的有12個專業:MBA、EMBA、MPA、MTA、MEM、MPAcc、MAud、MLIS、法律碩士、教育碩士、工程碩士、護理碩士。像心理學、文學類大多還是單證。
這里我強調一點:從2023年開始,很多985院校調整了非全招生政策。比如某Top5高校的MEM專業,去年開始要求必須提供在職證明+社保記錄,想混學歷的已經行不通了。
那怎么判斷自己讀的是不是正規雙證非全?記住這三點:
①必須參加12月全國統考
②錄取通知書有"非全日制"字樣
③學信網可查學籍信息
對了說個真實案例:張姐去年報了某機構的"免聯考雙證MBA",花了15萬才發現是中外合作項目,現在還在等認證結果。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,認準研招網公布的招生簡章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職研究生有什么區別?
很多人一聽到“非全日制研究生”和“在職研究生”,第一反應就是“這不都一樣嗎?”其實這倆真不是一回事兒!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清楚,幫你徹底搞明白它們的區別到底在哪兒。
一、話不多說:根本不是一個賽道的
簡單粗暴版結論:
非全日制研究生:統招雙證,參加全國統考,畢業拿學歷證+學位證
在職研究生:單證為主,多數拿結業證+學位證(同等學力申碩)
二、報名條件大不同
1. 非全日制研究生:
專科畢業滿2年/本科應屆就能報(部分專業要求工作年限)
管理類專業(MBA/MPA等)要求本科3年/專科5年工作經驗
必須參加12月全國統考+院校復試
2. 在職研究生:
同等學力申碩:本科有學位證才能申請碩士學位
高級研修班:單位推薦為主,適合管理層進修
中外合辦:看具體院校要求
三、考試難度天差地別
非全選手:跟全日制考生用同一套試卷!國家線也一樣!比如2023年教育學國家線350分,非全和全日制考生都得過這個線
在職選手:同等學力申碩只用考外語+學科綜合兩門,60分及格制,還能保留單科成績4-6年
四、證書含金量對比
非全日制:
畢業證(注明學習方式)
學位證(和全日制一模一樣)
學信網可查學籍學歷
在職研究生:
結業證(學校自主頒發)
碩士學位證(同等學力申碩)
部分海外學位需中留服認證
五、燒錢程度不一樣
舉個實際例子:
某985高校的工商管理碩士(MBA)
非全日制:2年學費26.8萬
同等學力申碩:全程3.5萬
法學專業對比:
非全:3年共計8-15萬
同等學力:2年1.5-3萬
六、上課方式有講究
非全日制:
周末班(每周六日上課)
集中班(每月集中4天)
必須保證出勤率
在職研究生:
網絡直播+錄播
寒暑假集中面授
考勤相對寬松
七、社會認可度現狀
雖然教育部明文規定非全日制證書與全日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,但現實中:
公務員考試:90%以上崗位承認非全學歷
國企事業單位:部分單位在晉升時仍有顧慮
民營企業:更看重實際工作能力
同等學力申碩:更適合評職稱、讀博深造
八、適合人群對號入座
選非全日制:
需要研究生學歷考編/落戶
單位明確認可非全文憑
能承受較高學費和時間成本
選在職研究生:
單純想提升專業能力
已有穩定工作要評職稱
預算有限但想拿碩士學位
現在你知道為什么有人寧愿多花5倍學費也要讀非全,而有人花兩三萬讀在職研也夠用了吧?說到底還是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選,千萬別跟風報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