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低人一等?在職碩士學歷的3大真相公開
《非全日制研究生真的低人一等?在職碩士學歷的3大真相公開》
總有人問我:“非全研究生是不是比全日制差?”“在職讀MBA、MPAcc這些專業,找工作會被歧視嗎?”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一聊,非全日制和在職碩士學歷的真實含金量。
真相一:政策白紙黑字,非全和全日制同等待遇
2016年教育部紅頭文件明確說了:“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,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。”簡單說,非全的畢業證和全日制唯一的區別就是多了“非全日制”四個字,但學信網可查、考公考編評職稱一樣能用。
拿MBA、EMBA這些熱門專業來說,北大光華的非全MBA學費比全日制還貴,但每年報名人數照樣擠破頭。為啥?企業高管看中的是課程內容和校友資源,壓根不糾結“非全”這個標簽。
真相二:企業招聘早就變天了
別再聽信“非全簡歷直接進垃圾桶”的老黃歷!我特意問了幾個做HR的朋友,他們招人的底線邏輯很簡單:
985/211的非全>普通一本的全日制
有工作經驗的非全>沒經驗的應屆全日制
尤其是MEM(工程管理碩士)、MPA(公共管理碩士)這類專業,很多單位直接標注“有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”。比如某央企招項目經理,明確寫著“MEM學歷+5年工作經驗”,這時候非全反而成了加分項。
真相三:讀非全的人早就贏在起跑線
說句扎心的大實話:能讀非全的人,本身就不是職場小白。
金融行業讀MFIN(金融碩士)的,多半是銀行支行行長
考MAud(審計碩士)的,很多是事務所項目經理
就連看似冷門的MLIS(圖書情報碩士),讀的人大多是高校圖書館在編人員
人家讀研不是為了換賽道,而是為了在原領域升職加薪。我認識個國企科長,讀了個非全MPA(公共管理碩士),第二年就提了副處,學費單位還給報銷80%。
給在職考生的建議
1. 選專業要“功利”:MEM、MPAcc、MBA就業率前三,EMBA適合管理層
2. 別被“免聯考”忽悠:正規碩士都要參加12月統考,同等學力申碩只能拿學位證
3. 學費要量力而行:985院校的非全碩士普遍8萬起,EMBA能到40萬
對了說句掏心窩的話:學歷歧視永遠存在,但歧視的不是“非全”,而是你沒能力還玻璃心。真正混得好的人,從來都是拿學歷當跳板,而不是當擋箭牌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?這5類專業反而更吃香
1.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:技術為王,能力說話
甭管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,互聯網大廠最看重的是實際動手能力。非全日制學生往往已經有相關工作經驗,比如做過程序員、運維工程師,再帶著實際問題去深造,學的東西立馬能用到項目里。
就業方向:算法工程師、大數據開發、人工智能
優勢:企業更傾向招能直接上手干活的人,非全日制的項目經驗反而成了加分項。
2. 教育類專業:政策支持,需求量大
現在各地學校招老師,學歷門檻越來越高,但編制考試并不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歷。很多在職教師為了評職稱、漲工資,會選擇讀非全教育碩士,既不影響工作,又能提升學歷。
就業方向:中小學教師、教育機構教研崗
案例:某二線城市重點中學,近兩年招聘的教師中,30%有非全日制碩士學歷。
3. 法律碩士(非法學):跨界復合型人才吃香
本科讀金融、管理的人,工作后發現懂法律能解決大問題。非全法律碩士吸引了大批企業法務、金融從業者報考。這類“法律+行業”背景的人才,在合規風控、合同審核等崗位特別搶手。
典型出路:企業法務、金融機構合規崗
薪資水平:一線城市從業3年以上,年薪普遍20萬起步。
4. 會計專碩(MPAcc):證書比學歷更重要
會計行業更看重CPA、中級會計師這些證書。非全MPAcc的學生一邊工作一邊考證,畢業時既有學歷又有工作經驗,還能帶資源跳槽。很多中小企業就喜歡這種“即插即用”的財務主管。
職場真相:中小企業老板更關心“你能不能幫我省稅”,而不是學歷是否全日制。
5. 醫學類專業:定向培養,崗位掛鉤
醫院對醫生的學歷要求高,但很多在職醫生根本沒時間脫產讀書。非全醫學碩士成了最佳選擇,尤其是臨床醫學、公共衛生專業。部分三甲醫院甚至和高校合作定向培養,畢業后直接晉升。
行業現狀:北上廣深的三甲醫院中,約40%的科室骨干有非全深造經歷。
寫到說一千,道一萬
說到底,企業招人看的是“你能解決什么問題”,而不是“你怎么讀的書”。以上這5類專業之所以吃香,就是因為它們和實踐緊密結合。與其糾結學歷形式,不如選對方向,把本事學到手。再說了,現在國家明文規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學歷具備同等法律效力,求職時硬氣點兒,拿實力說話比啥都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