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讀研選同等學力申碩還是EMBA?5年經驗教你“防坑”
收到很多在職朋友的私信:"工作五年想提升學歷,選免聯考的同等學力申碩還是去讀EMBA?"作為在職業教育領域摸爬滾打5年的老司機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聊聊這兩個項目的真實情況。
先說同等學力申碩,這個項目最大的優勢就倆字——靈活。入學不用考試,大專學歷就能報名研修班,修完學分再參加5月統考。單證碩士聽著好像不夠看,但實際很多公務員評職稱、教師漲工資、企業中層晉升都認這個。去年有個在銀行工作的學員,就是靠這個申碩成功競聘上支行副行長。
再說EMBA,這可是給管理層量身定制的項目。報考要求本科學歷+8年工作經驗(其中4年管理崗),學費基本都在20萬起步。不過現在很多EMBA都納入統考了,去年某985院校EMBA錄取率才15%。別忘了:有些中外合辦的"免聯考EMBA"要當心,教育部涉外監管網查不到的千萬別碰。
具體怎么選?我個人覺得了3條鐵律:
1. 預算3萬以內、單純要碩士學位的,選同等學力申碩
2. 公司高管需要擴大朋友圈子的,首選清北復交的EMBA
3. 著急拿證落戶的,可以考慮MEM/MPA等專業碩士
有個真實案例:某制造業中層王經理,34歲,自考本科學歷,對了選了某211的同等學力項目管理專業。總共花費2.8萬,周末線上授課,今年剛通過統考。用他的話說:"既沒耽誤帶團隊,又把學歷短板補上了。"
親情提示各位:2024年起部分院校調整了申碩考試次數限制,比如人大現在規定5年內最多考4次。報班前務必問清學校的資格有效期和統考機會次數,這個直接影響你能不能拿到學位證。
EMBA和MBA到底有什么區別?10年HR總監說透真相
一、學生畫像完全兩碼事
MBA班里最常見的是工作3-5年的小伙子小姑娘。去年我們公司送去的王主管才28歲,拿著萬把塊工資天天熬夜寫作業。EMBA可就熱鬧了,上周剛畢業的李總45歲,管著三家連鎖酒店,上課都是司機接送。說白了,MBA是給想往上躥的年輕人鋪路,EMBA是給已經站穩腳跟的老板們搭臺。
二、上課內容差著輩分
MBA教材滿篇都是SWOT分析、財務報表,我見過剛畢業的研究生助教都能講得頭頭是道。EMBA課堂畫風突變,去年參加校企活動,正趕上他們討論"家族企業分家怎么避雷",五十多歲的董事長們爭得面紅耳赤。用我們老總的話說:"MBA學的是怎么當將軍,EMBA琢磨的是怎么當皇上"。
三、學費能差出套房錢
咱就拿本地商學院說事,普通MBA七八萬就能拿下,周末上課不影響上班。EMBA門檻直接翻五倍,去年建材城的趙老板報了個長江的班,三十五萬學費眼都不眨,人家說光認識的同學介紹生意,半年就回本了。這哪是交學費,分明是買門票。
四、入學方式天差地別
想讀MBA得正經參加統考,英語數學邏輯寫作四門課,我們部門小劉復習了半年才考上。EMBA就靈活多了,老客戶孫總只有大專學歷,前年照樣進了某985的班。人家招生辦直說:"我們要的是能帶來資源的學生,卷面分數不重要"。
五、社交圈子涇渭分明
MBA同學聚會多在快捷酒店,聊的是跳槽漲薪、學區房價格。上個月跟老板參加EMBA校友會,酒席擺在私人會所,席間談的都是地塊拍賣、政商關系。我們人事部招副總,收到兩份簡歷都寫著某校EMBA,老板直接讓約面試——這文憑現在都快成老板俱樂部的身份證了。
六、市場需求正在分化
去年校招季我跑了二十多場雙選會,發現個有趣現象:普通企業HR看見MBA眼睛放光,但獵頭公司專盯EMBA學員。有個做地產的朋友說得實在:"招個部門經理,MBA夠用;要找分公司一把手,還得看EMBA那幫人的資源厚度"。
七、時間成本差異驚人
MBA通常是兩年全日制,我們公司培訓協議規定,脫產學習的要簽五年服務期。EMBA學員多數是周末飛著上課,上周見著的陳總手機就沒離過手,課間十分鐘能開三個視頻會。人家交著天價學費,企業還搶著給報銷——畢竟老板帶著項目來上課的。
說到這兒,茶水也見底了。親情提示句實在話:25歲的小年輕別急著湊EMBA熱鬧,40歲的老板也別將就讀普通MBA。選錯了不止浪費錢,最怕是耽誤工夫——職場這趟車,可不是隨便能坐返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