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_好吊的妞视频这里都有_九九视频免费观看视频精品_亚洲女人小视频在线观看

當前位置: 在職考研招生網 全日制研究生

國外在職金融碩士水不水?“懂行的人”聊聊免聯考的真實含金量

在職考研招生網

2025-05-18 15:26:51

一同事收到不少私信問:國外那些在職金融碩士到底靠不靠譜?不用考試就能讀是不是騙人的?今天就以身邊五個朋友的真實經歷,給大家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先說幾個典型例子。小王在某券商工作,去年花18萬讀了西班牙某校的線上金融碩士,每周三晚上直播課,作業就是小組做PPT ...

國外在職金融碩士水不水?“懂行的人”聊聊免聯考的真實含金量

一同事收到不少私信問:"國外那些在職金融碩士到底靠不靠譜?不用考試就能讀是不是騙人的?"今天就以身邊五個朋友的真實經歷,給大家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

先說幾個典型例子。小王在某券商工作,去年花18萬讀了西班牙某校的線上金融碩士,每周三晚上直播課,作業就是小組做PPT。小李在銀行當柜員,報了法國某商學院的在職項目,每個月飛上海上面授課。還有個做財務的小劉更絕,直接報了菲律賓某大學的免聯考項目,全程中文授課,半年就拿了證。

要說這些項目最大的優勢就三個字:省事兒!不用脫產、不用考GRE/GMAT、甚至不用學英語。特別適合這三類人:一是工作五年以上想鍍金升職的,二是急需碩士學歷評職稱的,三是家里有礦單純想擴大朋友圈子的。

但這里頭門道可不少。正經大學像英國華威、澳洲八大這些,雖然也不要聯考,但作業量能把你逼瘋,小組作業都是全英文的,論文查重率卡在15%以下。而有些東南亞學校的項目,上課就是看錄播視頻,考試開卷抄書,這種文憑拿回來找工作,hr瞟一眼就懂。

判斷項目含金量要看三個硬指標:一是教育部涉外監管網能不能查到學校,二是課程有沒有CFA/FRM認證,三是畢業要不要寫正經論文。比如美國某TOP50大學的在職項目,雖然學費要25萬,但課程對標CFA二級,作業都是真實案例分析,這種學歷跳槽時確實管用。

再說個大實話:要是圖快圖省事,菲律賓泰國有些項目確實三個月拿證。但真想學東西,建議選歐洲一年制或澳洲1.5年制的。聽說有個朋友讀的德國某應用技術大學,每周20小時課,還要去當地銀行實習,這種經歷寫在簡歷上才有分量。

親情提示大家,選校千萬別只看中介吹的"QS排名前200"。某中介推的馬來西亞某大學,官網明晃晃寫著"非全日制課程不參與排名",這種文憑拿回來跟正經碩士根本不是一碼事。建議直接上學校官網查課程設置,或者找在讀學生要課表看看。

國外在職金融碩士水不水?過來人聊聊免聯考的真實含金量

國外金融碩士回國找工作,企業到底認不認?

一、文憑認可度:分行業,看企業

廢話不多說:大部分正規企業是認的,但別指望“一鍵通關”。

比如投行、券商、外資銀行這些地方,對海外名校的金融碩士一直很歡迎。尤其是QS前100的學校,像倫敦政經、哥大這類“硬招牌”,簡歷關基本穩過。但如果是排名靠后的學校,HR可能會多問幾句:“這學校在當地口碑咋樣?專業課程側重啥?”

而國企或體制內單位,態度就微妙了。某四大行HR私下說過:“我們更愛清北復交的碩士,國外回來的除非是頂尖名校,否則筆試分數差一點都可能被刷?!闭f白了,這類單位更看重本土化人脈和資源。

二、留學經歷的優勢藏在哪里?

1. 語言和視野是真加分項

外資企業的崗位JD里明晃晃寫著“英語工作環境優先”,這時候你考過CFA、啃過全英文財報的經歷就派上用場了。某私募基金主管舉過例子:“同樣分析美股財報,留學生上手就是比國內學生快兩拍。”

2. 項目經驗容易出圈

國外很多金融項目會帶著學生做跨國并購案例,或者直接對接當地企業做咨詢。去年有個曼大畢業的哥們,靠著幫英國超市做供應鏈金融的方案,回國面試時直接被券商創新業務部撈走了。

3. 校友資源別浪費

像高盛、摩根這類大廠,內部推薦機制非常活躍。悉尼大學的朋友就透露過,他們那屆進中金香港辦公室的,一半都是學長內推進的終面。

三、容易被忽視的“坑”

1. 國內實務經驗不足

很多留學生對A股規則、資管新規這些本土知識一知半解。上海某券商HR吐槽過:“有個英國回來的碩士,連新三板和北交所的關系都搞不清,只能從基礎崗重新教?!?

2. 人脈斷層很吃虧

國內金融圈講究“圈子文化”。北京金融街的酒局上,清北校友互相遞名片的時候,你可能還在翻墻查LinkedIn。

3. 薪資預期容易撲空

以為海歸就該拿高薪?某招聘網站數據顯示,2022年金融海歸起薪中位數是1.2萬/月,和國內985碩士幾乎持平。要是去二線城市,可能還要再打個八折。

四、怎么把文憑換成真金白銀?

1. 實習要趕早

別等到畢業才回來找實習。暑假回國時,抓緊在券商研究所或基金公司混個臉熟。有個墨爾本大學的妹子,研一暑假在廣發證券干了三個月,畢業直接轉正了。

2. 證書補短板

CPA、司法考試這些本土證書,比CFA、FRM更能讓HR眼前一亮。深圳某PE的招聘主管說過:“我們寧要有CPA的普通碩士,也不要只有CFA的常春藤畢業生?!?

3. 放下身段接地氣

杭州某創投公司的老板講過個真事:有個美國Top20的金融碩士,面試時主動要求從盡調助理做起,半年后帶著團隊跑通了三個項目,現在已經是部門二把手。

說到底,國外金融碩士這塊敲門磚好不好使,關鍵看你怎么用。提前摸清國內行業門道,把國際化背景變成差異化優勢,比單純糾結“認不認”實在多了。

相關文章
頭條熱榜
換一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