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歲小老板讀非全的掏心話:免聯考MBA和EMBA到底怎么選?
一朋友今年30歲,經營著一家小公司。去年他悄悄報了個非全研究生,剛拿到錄取通知書。作為“懂行的人”,他有三句大實話要跟各位私企老板嘮嘮。
第一句:非全研究生真不是擺設。像MEM(工程管理碩士)、MPA(公共管理碩士)這些專業,周末上課能帶著公司實際問題跟老師討論。上周一同事剛用課堂學的供應鏈管理知識,把倉庫周轉率提高了20%。但要注意選彈性學制的學校,有些院校允許延長到5年畢業,特別適合生意忙的老板。
第二句:免聯考項目要擦亮眼。現在市面上有中外合辦的MBA,也有院校自主招生的EMBA。重點看三點:一看能不能在學信網查學籍,二看授課老師是不是本校教授,三看往屆生的公司規模。千萬別信"不用上課包拿證"的機構,去年隔壁王總就被這種套路騙了八萬塊。
第三句:MBA和EMBA區別比想象中大。MBA更適合想系統學管理的小老板,課程從財務到營銷全覆蓋,學費8-15萬比較常見。EMBA側重戰略決策,同學多是上市公司高管,學費25萬起步。要是公司年營收沒到500萬,選EMBA可能跟不上課堂討論。
親情提示三個細節:1.選離公司車程1小時內的學校 2.提前問清要不要寫論文 3.小班教學(30人以內)的班級更容易和教授混熟。現在很多學校開設周末直播課,外地老板也能報讀。
私企老板讀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須知道的5個真相
私企老板日常要盯業務、管團隊,再抽時間讀研,很容易兩頭顧不好。
非全日制課程看似“周末上課”,實際作業、小組討論、論文一樣不少。尤其遇到公司突發狀況,半夜改方案還得趕論文是常事。建議提前和校方確認課表,盡量選本地高校,避免跨城通勤耗時間。另外,拉個靠譜的二把手頂班,關鍵時刻能騰出手學習。
2. 學費不是小數目,但回報未必直接掛鉤
非全學費普遍在8萬-30萬不等,加上應酬、差旅,實際開銷更大。別指望一張文憑就能讓公司估值翻倍,客戶也不會因為你是“某校研究生”就簽單。真正的價值在于課程里學到的行業趨勢、管理模型,或者結識的導師資源。比如,有的老板通過導師牽線拿到融資,這比學費劃算多了。
3. 課程內容“接地氣”比名校光環重要
別光盯著985、211牌子,得看專業是否匹配公司需求。
比如做制造業的老板,選個智能制造方向的普通高校,比去名校讀金融更實用。上課前可以找在讀學員打聽:老師是純理論派,還是真有企業實戰經驗?作業是寫論文,還是模擬解決公司實際案例?避免花幾萬塊學一堆用不上的“高級理論”。
4. 同學人脈可能比你預期的更現實
很多人沖著“擴大朋友圈子”報非全,但現實是:同學中可能有同行對手、上下游供應商,甚至潛在客戶。處好了是資源,處不好反而尷尬。
建議擺正心態——讀書期間少談合作,多聊行業見解。比如組局討論“傳統行業轉型痛點”,比硬推自家產品更容易贏得信任。畢業后保持聯系,合作機會反而水到渠成。
5. 論文答辯不是走過場,卡人真不手軟
別以為花錢就能混畢業!現在高校對非全論文的要求越來越嚴,尤其是查重率和數據真實性。
有位開餐飲公司的老板,論文寫“連鎖店標準化管理”,導師直接要求提供3年營收數據,還得分析模型的實際效果。如果公司數據不便公開,選題時就得繞開敏感領域。另外,提前半年和導師溝通研究方向,別等到說一千,道一萬倆月臨時抱佛腳。
寫到這里,突然想起一位開工廠的朋友吐槽:“讀非全那兩年,比我創業頭三年還累。”話雖夸張,但私企老板讀書確實不是“鍍金”那么簡單。如果真想清楚這5條還決定去讀,那就咬牙堅持到底——畢竟自己選的路,跪著也得走完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