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科畢業直接出國讀金融碩士?這5個現實問題必須想清楚
“本科畢業直接去國外讀金融碩士到底靠不靠譜?”作為一個幫學生做過上百份留學規劃的老油條,今天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
第一關:錢袋子扛得住嗎?
隔壁一同事家孩子去年去英國讀金融碩士,光學費就35萬,加上倫敦租房一個月1萬2,一年下來奔著50萬去了。回國后進投行,起薪1萬5,算算回本周期,一同事直搖頭。不是說留學不值,但要先算清賬:家里能承擔多少?有沒有獎學金機會?
第二關:課堂和職場脫節了嗎?
國外金融碩士課程偏理論,像衍生品定價、計量經濟學這些課,和國內券商實際業務關聯度不高。去年有個學生回國面試,HR直接問:“你會寫盡調報告嗎?”當場卡殼。建議本科畢業后先在國內金融機構實習半年,帶著實際問題去讀書更劃算。
第三關:語言關真能過?
別以為雅思7分就穩了。在紐約大學課堂上,教授講美式冷笑話時,全班就你愣住的樣子真的很尷尬。更別說小組討論時,印度同學的“咖喱味英語”能讓你懷疑人生。
第四關:人脈攢得住嗎?
留學圈有個怪現象:中國學生扎堆寫作業,外國同學周末開party根本不帶你。等畢業找工作才發現,那些混進華爾街實習的同學,早就跟教授打好關系拿了推薦信。
第五關:回國認可度打幾折?
現在HR手里都有本“學校白名單”。比如澳洲某八大名校的金融碩士,可能還不如上海財經大學的碩士吃香。去年某券商招聘,明確寫著“QS前50優先”,但簡歷池里一半都是前50畢業的。
說到底,要不要本科畢業直接出去讀,得看這三條:家里經濟底子厚不厚?未來打算在海外還是國內發展?能不能主動打破舒適圈去社交?
有人適合一畢業就沖,比如打定主意移民的;也有人更適合工作兩年再出去,比如想進外資投行的。去年帶過的一個學生,先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干兩年,帶著項目經驗去讀MIT金融碩士,畢業直接進高盛,這才是正確打開方式。
國外金融碩士回國就業真實薪資調查
幾年,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讀完金融碩士后回國工作。網上總有人說“海歸金融碩士年薪百萬”,也有人吐槽“回國后月薪八千不如本地畢業生”。實際情況到底如何?咱們直接上干貨,聊聊真實案例和行業現狀。
一、行業不同,薪資差距能有多大?
回國后的金融碩士,主要流向銀行、券商、基金、保險、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這幾大領域。不同行業的起薪差異明顯:
券商/投行:頭部券商(比如中金、中信)的應屆生起薪普遍在25萬-40萬之間,年終獎看項目提成,行情好的年份可能翻倍。
銀行總行/分行管培:國有大行總行年薪約18萬-25萬,股份制銀行略高,部分能達到30萬+。
公募基金/私募:頭部公募研究崗起薪20萬-30萬,私募方差大,業績好的團隊可能第一年就50萬+,但門檻極高。
四大會計師事務所:起薪統一在1萬/月左右,每年漲薪10%-15%,三年后跳槽到企業財務崗,年薪能到25萬-35萬。
不過要注意,高薪崗位通常集中在北上廣深,且對畢業院校(QS前100優先)、實習經歷(至少2段相關實習)要求嚴格。
二、“名校光環”真的有用嗎?
國外名校的招牌確實能過簡歷關,但到了面試環節,HR更關注實際能力。比如:
哥大、LSE的金融碩士回國進券商,大概率能拿到面試機會;
但如果缺乏國內實習經驗,對A股市場、監管政策不熟悉,很可能在終面被刷下來;
反而是一些有國內985本科+海外碩士背景的學生,因為熟悉本土市場,更容易拿到offer。
某位在倫敦讀金融碩士的網友分享:“我同學里年薪最高的,反而是本科就在四大工作過的人。純‘海歸’沒經驗的,起薪可能和國內碩士差不多。”
三、一線城市VS二線城市:薪資打幾折?
以券商行業為例:
上海某頭部券商的行業研究員,起薪28萬+獎金;
同樣的崗位在杭州、成都的分公司,年薪可能降到18萬-22萬;
如果選擇回老家(比如三線城市)的城商行,薪資大概率在10萬-15萬之間,但工作強度低很多。
所以,很多留學生會先在一線城市攢幾年經驗,再考慮是否“降薪換安逸”。
四、那些容易被忽略的“隱形門檻”
1. 證書不是萬能,但沒有很吃虧:CPA、CFA二級通過率高的候選人,談薪時能多爭取5%-10%的漲幅。
2. 人脈資源隱性加分:如果實習時跟過知名分析師,或者導師有行業資源,內推成功率更高。
3. 語言能力別荒廢:外資投行、美元基金崗位對英語要求極高,面試可能直接全英文拷問財報細節。
五、真實案例:他們的薪資到底是多少?
案例1:美國Top20金融碩士,本科211,三段券商實習。畢業后進入上海某合資券商,基本工資24萬+年終獎8萬,第一年稅前32萬。
案例2:英國G5碩士,無國內實習經驗。秋招拿到某股份制銀行總行管培生offer,年薪18萬,輪崗后定崗風險控制部。
案例3:澳洲八大碩士,本科雙非。通過家族關系進入老家城商行總行,年薪14萬,但每天準點下班。
六、留學花的錢,多久能回本?
按年均學費+生活費50萬計算,如果回國后年薪25萬,扣除生活開支,大約需要5-8年“回本”。但長遠看,海外經歷帶來的視野、人脈以及跳槽時的溢價,很難用短期薪資衡量。
說到底,金融行業終究是“資源+能力”的戰場。國外學歷是敲門磚,但想拿高薪,還得靠實打實的本事——比如對行業的理解、對政策的敏感度,以及能不能扛得住加班寫報告、連夜改PPT的強度。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