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研究生讀博難嗎?這3類人千萬別碰在職博士
收到很多研究生同學的私信:"我全日制碩士快畢業了,想繼續讀博到底難不難?"、"聽說在職博士更容易申請,靠譜嗎?"。作為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
先說說全日制讀博的實際情況。國內985高校的博士申請競爭可以用"慘烈"形容,我們實驗室去年有12個碩士申請本校博士,對了只收了2個?,F在很多學校實行"申請-考核制",光成績好還不夠,你得有核心期刊論文、參加過國家級課題,最好還能跟導師提前搞好關系。有個師弟發了2篇SCI,對了還是被調劑到西部高校去了。
但千萬別因為全日制讀博難就盲目選擇在職博士!特別是以下3類人:
1. 想進高校當老師的:很多高校招聘時根本不認在職博士學歷
2. 經濟壓力大的:在職博士學費普遍15萬起步,加上周末上課的交通住宿費,不比全日制省錢
3. 工作996的:我見過最慘的案例是某大廠程序員,報了社科院在職博士,結果三年都沒寫完論文
現在有些中介推的"免聯考博士"更要警惕。去年曝光的某中外合辦項目,號稱不用考試直接入學,結果學員畢業后發現學歷根本不能認證。記?。航逃颗鷾实闹型夂献鬓k學項目都能在涉外監管網查到,查不到的一律是坑!
給準備讀博的同學三個建議:
① 如果還年輕(28歲以下),優先考慮全日制博士,雖然難但認可度高
② 報考前一定查清導師的畢業率,有的導師手下延畢率高達70%
③ 在職博士要選雙證項目(學歷證+學位證),單證的在職博士慎選
說到費用,給大家透個底:北京地區985高校全日制博士每月補貼大概3000-5000,而在職博士光學費就要8-15萬/年。要是聽到"“抱過”"、"代寫論文"的承諾,趕緊跑!去年清退的118名博士里,83%都是在職的。
學姐提醒想報非全博士的同學:2023年新規要求非全博士也要參加統考了,以前那種交錢就能讀的日子徹底結束了?,F在無論是全日制還是在職,想混學歷越來越難了。
博士導師最反感的5類考生,第三種直接被拉黑
每年博士招生季,總有一些考生“踩雷”而不自知。他們可能成績優秀、履歷光鮮,卻在導師心里被默默打了紅叉。博士圈子里流傳著一句話:“選學生像找對象,合不合拍第一眼就知道。”今天咱們就聊聊那些讓導師“一見就躲”的五類考生,尤其第三種,分分鐘進黑名單。
一、不做功課的“伸手黨”
有些考生連導師的研究方向都沒摸清,開口就問:“老師您主要研究啥?”這種問題在導師眼里相當于考試交白卷。
舉個例子,某985高校材料學教授曾吐槽:“有個學生郵件里寫‘對您的研究很感興趣’,結果我問他具體對我哪篇論文有想法,他支支吾吾說沒看過?!?
正確姿勢:提前精讀導師近3年論文,面試時能說出具體課題組的實驗方法或理論突破,甚至提出建設性疑問。
二、眼高手低的“畫餅專家”
“老師,我想三年發5篇SCI,還要攻克癌癥難題!”這種豪言壯語在導師看來不是志向遠大,而是缺乏基本科研認知。
某博導分享真實案例:“去年有個學生說要做‘顛覆性創新’,問他要怎么設計實驗,他說‘還沒想好,需要您指導’?!?
“躲坑”訣竅:可以談具體的小目標,比如“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優化某算法參數”,比空談理想實在得多。
三、死纏爛打的“信息轟炸狂”(直接拉黑高危區)
這類考生分兩種:
1. 奪命連環Call型:早上7點打電話問招生名額,半夜12點發郵件催回復
2. 查戶口型:追問課題組工資明細到小數點、實驗室有沒有微波爐熱飯
某TOP2高校導師坦言:“去年有個考生兩周發了23封郵件,從‘復試穿什么顏色襯衫合適’到‘您辦公室盆栽怎么澆水’,直接進了拒收名單?!?
生存法則:重要問題整理成1封郵件,非緊急事項攢到面試時當面問。
四、把導師當百度用的“甩手掌柜”
“老師,這個實驗步驟怎么寫?”“參考文獻去哪里找?”這些本該自己解決的基礎問題,暴露出嚴重依賴心理。
中科院某研究員舉了個典型例子:“有學生拿到課題后,連實驗室器材放在哪個柜子都要問師兄,兩個月還沒摸清離心機按鈕功能?!?
加分項:遇到問題先嘗試查文獻、看實驗室手冊,實在解決不了再帶著思考過程請教。
五、面試耍小聰明的“兩面派”
當面說“特別向往學術道路”,背地里跟同組考生炫耀“讀博只為拿戶口”;在A導師面前批判B導師的研究方向,轉頭又去B組表忠心。
這類行為在學術圈尤其致命。某高校教授透露:“去年有個考生同時給三個課題組發不同版本的研究計劃,結果三個導師在聚餐時對上了信息。”
核心原則:學術圈很小,真誠比技巧更重要。與其費心鉆營,不如坦率說明讀博動機。
寫到說一千,道一萬,給準備考博的同學提個醒:導師反感的從來不是能力暫時不足,而是態度不端。與其研究“套路”,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專業基礎和溝通誠意上。畢竟博士階段是并肩作戰的長期合作,誰都不想帶個“定時炸彈”搞科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