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編教師偷偷評職稱必看:在職讀研最全解答(附專業推薦)
收到很多在編教師的私信:"想考個研究生提升競爭力,但又不愿辭職脫產讀書,哪些專業最適合我們?"今天我就用大白話給大家說透這件事,手把手教你選到"錢多事少離家近"的好專業。
先潑盆冷水:千萬別跟風選熱門專業!去年有個小學老師盲目報考MPA(公共管理碩士),結果上課發現全是政府單位的人,案例分析課討論的都是市政工程預算,和教學工作完全不沾邊。這就是典型的"專業不對口,學費打水漂"。
最適合咱們教師的三大"萬金油"專業:
1. 教育管理(專碩)
這個簡直就是為教師量身定做的:
專業課考333教育綜合,和你考教資的內容重合度高達70%
招生院校多,全省每個地級市基本都有教學點
評職稱時等同于教育學碩士,還能用來競聘中層崗位
去年我表姐評高級職稱,就靠這個專業加了5分
2. 學科教學(專碩)
想深耕教學一線的選這個準沒錯:
細分到語文/數學/英語等具體學科
很多院校提供寒暑假集中授課
畢業直接拿教師資格證(部分院校)
注意要選"非全日制"方向,去年有老師誤報成全日制,差點被學校停薪留職
3. 應用心理(專碩)
適合想轉心理咨詢崗或開發校本課程的老師:
國家線比教育類低10分左右
案例教學多,課堂互動性強
部分院校接受同等學力申碩
但要注意有些學校要求有心理學相關工作經驗
避坑攻略:
①單位政策要摸清:有的學校規定只能考教育類,有的要求專業代碼前四位一致
②時間成本算清楚:建議選網絡授課+集中答辯的院校,千萬別選每周都要面授的
③經濟賬要細算:教育碩士普遍學費在3-8萬,超過10萬的謹慎考慮
說個真實案例:臨沂的王老師去年同時拿到山東師大教育管理碩士和某985高校MBA錄取,果斷選擇了前者。結果今年評職稱時發現,MBA屬于管理類,不能用于教師職稱評定,差點腸子都悔青了。
親情提示:2024年起多地教育局出新規,教師攻讀碩士需要提前備案。建議大家先去人事科要份《在職進修審批表》,把報考專業、學習形式等白紙黑字寫清楚,別等到錄取了才發現單位不認賬。
在編教師考研選全日制還是非全日制?這三點必須提前知道
一、時間精力能不能“耗得起”?
全日制:讀研期間需要脫產學習,工作日全天在校。如果在編教師選擇這條路,意味著要暫時放下教職(部分單位允許停薪留職,但需提前確認政策)。寒暑假能回家,但平時上課、寫論文的壓力可不小。
非全日制:周末或寒暑假上課,平時還能繼續工作。但“邊工作邊讀書”的酸爽誰試誰知道——白天備課上課,晚上熬夜趕作業,周末連軸轉聽課,寒暑假還得泡圖書館寫論文。
關鍵點:
如果學校支持讀研(比如評職稱急需學歷),選非全更穩妥;
若想徹底換個研究方向(比如從語文轉心理學),全日制更合適;
家里是否支持?尤其是有娃的老師,得考慮接送孩子、照顧家庭的精力分配。
二、經濟賬得算明白
學費差距:
全日制學費通常每年8千-1.5萬,部分專業有獎學金;非全學費普遍2萬起步,教育類專業可能更高,且多數學校不提供獎助學金。
隱性成本:
脫產讀全日制:至少2-3年沒有工資收入,還要承擔生活費;
非全日制:雖然工資照拿,但交通費、住宿費(異地上課)、論文輔導費加起來也不少。
實話實說:
如果單純為了評職稱漲工資,非全的性價比更高;但如果想徹底轉型(比如進高?;蚩蒲袡C構),全日制學歷的認可度目前仍占優勢。
三、未來規劃要對得上號
評職稱:
現在大多數地區的中小學職稱評定中,全日制和非全研究生學歷基本一視同仁。但具體得看本地教育局的紅頭文件——有的要求學位證+學歷證雙證齊全,有的對專業方向有硬性規定(比如語文老師必須考文學類)。
職業轉型:
如果未來想跳槽到高校、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,全日制碩士往往更受青睞;
單純為了提升教學能力,非全的教育碩士(如學科教學專業)更實用,很多課程直接對接課堂實踐。
人脈資源:
全日制同學多是應屆生,圈子年輕化;非全的同學以在職教師為主,互相交流教學管理經驗更方便。比如有的老師讀非全期間,直接和同學搞起了跨校教研項目。
親情提示一句:一定要和單位提前溝通! 有的學校鼓勵教師深造,甚至會報銷部分學費;但萬一領導不支持,非全上課請假都可能成問題。別光顧著備考,結果開學了才發現“學校不給批假”,那可就尷尬了。
(注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政策以各地教育局及院校最新規定為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