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濟大學教育管理全日制研究生值不值?和在職/非全對比這3點最扎心
收到很多同學私信問:"同濟大學教育管理全日制值不值得讀?和在職研究生有什么區別?"作為帶過3屆考研生的“上岸人”,今天手把手教大家做選擇。
先說大家最關心的學費問題。同濟大學教育管理全日制每年學費2.2萬,兩年制總費用4.4萬。對比該校非全的5.8萬學費,確實便宜不少。但要注意的是,全日制需要脫產學習,意味著要暫停工作,這個隱形成本很多人沒算進去。
上課時間差異最明顯。全日制每周一至五上課,跟本科一樣坐班學習;在職班則是周末+寒暑假集中授課。去年帶過的一個學員小王,就是在職老師,說一千,道一萬選了非全:"平時要上課,實在沒法天天跑上海"。
畢業證標注也不同。雖然都是雙證,但全日制會明確標注"全日制"字樣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現在很多單位招聘已經不區分這個了,除非是特別要求應屆生的崗位。
說幾個鮮為人知的細節:①全日制有宿舍分配,四平路校區的新宿舍樓去年剛啟用,三人間帶獨立衛浴;②可以申請三助崗位,每月補貼800-1500元;③實習必須經過導師簽字同意,這點和在職生自由實習不同。
適合讀全日制的三類人:1.應屆畢業生想進教育系統 2.工作3年內想轉行的年輕人 3.需要上海落戶加分的(全日制碩士直接加24分)。去年有個浙江考生就是沖著落戶政策來的,現在已經在浦東當老師了。
報考要注意三個新變化:①專業課新增教育政策分析模塊 ②復試要提交2000字的研究設想 ③今年開始限制跨專業報考,必須有3個月以上教育相關實踐經歷。建議早做準備的幾個時間節點:6月前確定研究方向,9月聯系導師,11月一定要模考三次以上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如果已經工作穩定,建議選在職;如果是應屆生或想轉行,全日制更合適。千萬別跟風報考,去年就有學員讀了一半退學的,既耽誤時間又浪費錢。
教育管理研究生報考,這5個坑千萬要避開
幾年,教育管理專業考研熱度越來越高。但很多同學光顧著埋頭復習,卻忽略了報考過程中的關鍵細節。今天就用大白話聊聊那些“一踩就后悔”的坑,尤其是第3條,每年都有人中招!
1. 只看學校名氣,不考慮專業實力?
“非985不考”是很多人的執念,但教育管理專業有自己的一套江湖排名。比如某些雙非院校,導師團隊直接對接地方教育局,實習機會多到挑花眼。反過來,名校的部分研究方向可能偏理論,畢業后才發現就業不對口。建議直接找在讀學長問清楚:導師有沒有實際項目?畢業生都去哪兒工作了?
2. 跨考生最容易栽的跟頭:輕視專業課
總有人覺得“教育學背背書就行”,結果專業課卡在90分線上哭。教育管理可不是死記硬背,現在出題越來越活。去年某校真題直接讓設計一份“雙減政策下的課后服務方案”,沒點實際管理思維根本答不到點子上。跨考的同學至少提前半年啃透《學校管理學》《教育政策分析》這類實務書。
3. 復試前才聯系導師?黃花菜都涼了!
見過最慘的例子:初試高分考生復試被刷,只因為心儀的導師早就被預定了。真正會“搶跑”的人,9月份報名前就摸清了導師的脾氣。比如有的導師常年帶學生做課題,喜歡主動型選手;有的側重一線教學管理,簡歷里有支教經歷才是加分項。偷偷告訴你:學院官網的導師簡介可能三年沒更新,直接搜他們近兩年發表的論文更靠譜。
4. “復試隨便聊聊”的幻覺
教育管理專業的復試,經常問得你后背發涼。比如:“如果你是校長,怎么處理家長投訴教師體罰?”“本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,從管理角度提三個對策。”這些問題光靠模板根本接不住!建議多關注教育部近半年的政策文件,把《中國教育報》的時事點評當每日必讀。
5. 調劑只看分數線?小心掉進“備胎池”
調劑時千萬別被“過線就要”的承諾忽悠了!某校去年招20個調劑生,實際有200人報名,對了只要了5個——因為人家早就內定了定向培養的考生。打電話問研招辦時一定要問三件事:調劑名額是否含定向生?復試比例是多少?往年錄取最低分到底多少(別信官網的基準線)?
親情提示一句:考研從來不是“只要努力就能贏”的游戲,信息差往往比試卷更難攻克。多混目標院校的備考群,蹲守教育學院官網的公告欄,甚至直接去學校蹭課認識助教…這些野路子才是真正的捷徑。別等到踩坑了才明白,選對方向比蒙頭狂奔重要一百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