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縮減非全研究生?在職讀研這5類項目更值得選
教育部發文要壓縮非全日制研究生規模,很多在職考研黨都慌了神。先別急著焦慮!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,國家到底要縮減哪些項目?咱們普通打工人還能選哪些靠譜的在職讀研方式?
重點來了!這次調整主要針對的是部分學術型非全項目,像MBA、EMBA、MEM這些管理類聯考專業碩士反而更吃香了。尤其是這5類項目,今年報考反而更劃算:
1. 免聯考的國際MBA項目(注意選教育部認證的)
2. 同等學力申碩的熱門專業(教育學、心理學最穩)
3. 985院校的MPA公共管理碩士(今年新增3個招生點)
4. 特色方向的MEM工程管理(智能制造方向缺口最大)
5. 部分高校的MPAcc會計專碩(仍有少量非全名額)
別忘了想報EMBA的上班族,今年9月前要完成網報!清華、北大等頭部院校的EMBA學費雖然漲到45萬左右,但招生名額反而增加了10%。想走同等學力申碩的注意,現在申碩統考次數從5次放寬到7次,英語難度還降了半個等級。
選校訣竅就三句話:避開新開設的異地教學點,優先選有提前批面試的院校,重點看近三年錄取分數線波動不超過5分的學校。比如華東地區的MEM項目,今年就有6所211院校明確表示不縮減招生計劃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重要消息:2024年將是過渡期的說一千,道一萬窗口,像中科院心理所的兒童心理學方向、人大的大數據MPA這些特色項目,明年可能轉為全日制培養。現在手頭有3萬預算的,建議優先考慮同等學力申碩;能承擔15萬以上學費的,直接沖985院校的管理類聯考項目準沒錯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政策調整,這3類人最受影響
教育部發布的202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政策,在朋友圈里炸開了鍋。作為在職人員提升學歷的重要通道,這次調整確實關系到很多人的報考計劃。咱們今天就掰開揉碎了聊聊,哪些朋友最需要關注這些變化。
新政策最明顯的變化集中在三個方面:首先是全國統考科目增加專業實操考核,像教育碩士要加試課堂模擬,工程碩士則有項目設計環節;其次是定向培養協議從2年延長到3年,要求考生必須提供更穩定的在職證明;對了是部分專業學費上浮10%-15%,管理類和醫學類專業漲幅最明顯。
根據文件內容和各高校招生辦的拆解,有三類考生受直接影響最大:
第一類是"跨專業考研族"。以往允許30%跨專業報考的比例,現在壓縮到15%。比如本科學中文的想考法律碩士,除了要通過更嚴格的資格審核,還得補修三門法學本科核心課程。某高校研招辦老師透露,今年跨專業考生材料駁回率比往年高了近四成。
第二類是"工作備考兩頭忙"的在職人員。新規要求每周至少提供20小時的在崗證明,這對經常加班或出差的朋友簡直是"暴擊"。做審計的小張跟我吐槽:"去年還能見縫插針復習,現在公司開證明卡得死,生怕我們占用工作時間學習。"
第三類是依賴網絡教育的考生。遠程教育學歷報考受限,必須提供線下課程證明。在縣城工作的李姐急得直上火:"當初圖方便讀的網課本科,現在得額外花時間補面授課程,報名時間可能要推遲一兩年。"
有意思的是,政策調整后也出現了新機遇。比如制造業相關專業擴招5%,校企聯合培養項目增加200多個。在汽車廠做技術的老王就抓住了機會:"我們廠和本地大學新開了智能制造方向,學費企業補貼40%,畢業還能直接評工程師職稱。"
準備報考的朋友要注意幾個關鍵時間節點:6月底前要完成學歷認證,8月中旬開始提交定向培養協議,10月報名時需同步上傳在職證明。建議現在就開始整理材料,特別是工作證明和社保記錄這些容易出岔子的文件。
話說回來,雖然政策收緊讓備考難度升級,但反過來看,學歷的含金量也在提高。去年某高校非全畢業生調查顯示,嚴格執行新標準培養的學生,職稱晉升速度比往屆快半年左右。這或許印證了那句話:嚴進嚴出才是真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