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職讀研選非全還是同等學力?這五類人千萬別跟風
在職考研必看!非全日制和同等學力申碩的5大核心區別
一同事今年32歲,在國企做了8年行政主管,想讀個MBA提升學歷。同事小王推薦非全日制研究生,表妹卻說同等學力申碩更劃算。這倆到底有什么區別?今天我用大白話給你說明白。
一、入學方式天差地別
非全研究生必須參加12月統考,和應屆生考同一張卷子。去年某985高校的MPA專業,300多人搶30個名額。而同等學力申碩不用考試就能進校學習,修完學分再參加5月統考,英語難度相當于四級水平。
二、上課時間大不同
非全課程都在周末或寒暑假,某211院校的MEM專業要求每周六全天面授。同等學力申碩更靈活,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課程班,支持直播+錄播混合教學,特別適合經常出差的職場人。
三、證書含金量對比
非全畢業拿雙證(學歷證+學位證),學信網可查。某銀行2022年內部晉升文件明確寫明:"非全碩士享受全日制同等待遇"。同等學力申碩只有碩士學位單證,但用來評職稱完全夠用,某三甲醫院護士長就是用這個方式升的副主任護師。
四、燒錢程度懸殊
非全學費普遍8萬起步,北大光華MBA要32.8萬。同等學力申碩全程3-5萬,像首經貿的MPAcc課程班才2.8萬。但要注意,有些機構額外收取論文指導費,報名前要問清全部費用。
五、適合人群畫像
推薦選非全的3類人:
1. 需要研究生學歷考編/落戶的
2. 單位有明確學費報銷政策的
3. 未來打算讀博士的
建議選同等學力的2類人:
1. 單純想提升專業能力的部門主管
2. 45歲以上準備評高級職稱的
下篇預告:《在職研究生學費“躲坑”攻略:這些院校偷偷漲了5萬》
在職研究生學費“躲雷”秘訣:這些院校偷偷漲了5萬
一、學費漲得最狠的幾類專業
別以為所有專業漲價都“雨露均沾”,有些專業漲學費的速度堪比坐火箭。從實際數據來看,管理類(MBA/MPA)、金融類、心理學這三個方向是漲價重災區。比如某985高校的MBA項目,2021年學費還是18.8萬,2023年直接飆到24.8萬,兩年漲了6萬。再比如某一線城市的應用心理專碩,學費從8萬漲到13萬,漲幅超過60%。
為什么這些專業漲得猛?
說白了就是需求大、門檻低。管理類和金融類本身吸引大量職場人報考,學校根本不愁招不滿;心理學則是近幾年“轉行熱”帶火的,學校趁機抬價。再加上部分院校把在職研究生當成“創收項目”,學費自然水漲船高。
二、偷偷漲價的院校都有哪些套路?
1. 分批次漲價,溫水煮青蛙
有的學校不會一次性漲到位,而是每年漲個1-2萬,等過三年回頭一看,學費已經比當初多了5萬。比如某211高校的工程管理碩士(MEM),2020年學費9萬,2023年漲到14萬,每年漲1.6萬左右,不少學生直到繳費時才反應過來。
2. 借口“升級培養方案”
學校漲學費總得有個理由,最常見的就是“優化課程體系”“增加實踐資源”。比如某高校金融專碩漲價時,宣稱“新增行業大咖授課模塊”,結果學生入學后發現,所謂的“大咖”一學期只來露一次臉。
3. 一線城市院校漲得更快
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的高校,學費普遍比同級別其他城市院校高30%以上。比如同樣是非全日制法律碩士,北京某高校收費12萬,而中部地區同級別院校可能只要8萬。
三、別上當門道:少花冤枉錢的4個技巧
1. 盯緊官網通知,別信“小道消息”
每年6-8月是院校更新招生簡章的高峰期,一定要直接去學校官網查最新學費標準。第三方機構為了促單,可能會隱瞞漲價信息,甚至忽悠你說“今年不漲,明年必漲”。
2. 對比3年內的學費趨勢
如果某專業連續兩年漲價,第三年大概率還會漲。比如某師范類高校的教育管理專業,2021年6萬、2022年8萬、2023年直接跳到11萬,這種“三級跳”的院校盡量繞開。
3. 考慮“非熱門”地區的985/211
比如東北、中西部的一些重點高校,實力不輸一線城市,但學費低不少。像吉林某985的MBA項目,學費還保持在10萬以內,而同級別的上海院校早已突破20萬。
4. 警惕“提前批面試”“騙局”
有的學校通過提前批面試鎖定生源,等你通過面試后,突然在正式報名時宣布漲價。這時候放棄吧,可惜前期投入的時間精力;繼續讀吧,又得多掏錢。所以參加提面之前,一定要反復確認學費是否已公示。
四、這些院校目前還算“良心”
根據2023年最新數據,以下幾所院校的學費相對穩定,漲幅控制在合理范圍內(僅供參考):
西南地區某985高校:公共管理碩士(MPA)兩年學費6.8萬,三年未漲價;
華中地區某211高校:教育碩士3.5萬/全程,性價比突出;
東北地區某理工類高校:工程碩士4.8萬/全程,支持分期繳費。
親情提示一句:如果看到“學費待定”四個字,一定要打電話到學校招生辦問清楚。別等到錄取了才發現,自己的預算連第一年學費都湊不齊!